团山湖村:雷锋的“第一亩田” 开出文明的“千亩花”

文章正文
发布时间:2025-07-16 05:39

  编者按:为持续深化新时代文明单位创建工作,发挥文明单位示范引领作用,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整体提升,星辰在线、长沙文明网推出《争做文明创建“排头兵”》系列报道,集中展示长沙市各级文明单位的创新做法、典型事迹和工作动态。

  星辰在线7月12日讯(星辰全媒体记者 周子豪)“如果你是一滴水,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?”60多年前,青年雷锋在长沙市望城区团山湖村留下了这句著名的“七问”,也在这里开启了他为人民服务的朴素实践。如今,这个曾经的“水窝子”村庄,已经蝶变为生态秀美、文明和谐、产业兴旺的全国文明村镇,成为新时代雷锋精神生动实践的“活教材”。

  从打造“学雷锋志愿服务高地”到构建“以雷锋精神为核心的产业体系”,团山湖村把雷锋精神根植于经济发展、乡风文明、基层治理、志愿服务等方方面面,书写出一部可感、可学、可推广的文明村镇建设范本。

  产业振兴——以“雷锋精神”为魂激活经济新动能

  “我们村的第一台拖拉机,是雷锋同志通过捐出全部积蓄换来的。”村党总支书记程府迎常常在“雷锋精神宣讲课”中提起这一幕。如今,拖拉机已经成为团山湖村发展现代农业的“符号”,雷锋精神也成为引领村庄经济振兴的核心动力。

(雷锋曾驾驶过的拖拉机。)

  近年来,团山湖村主动顺应农业产业转型趋势,布局“研学教育、智慧生态农业、文旅康养”三大主导产业,引进“拾光农场”“荣安泰生态环境公司”“农美种苗”等现代农业项目,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了100万元。

  其中,“拾光农场”由90后东北小伙赵会超领办,把闲置小学改造成集研学、露营、农耕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业态,既“盘活了旧资产”,也为周边村民创造了数十个就业岗位。而“雷锋式企业家”黄显荣放弃上市公司高管身份,从东北“飞回”湖南,在团山湖打造“水下森林”项目,通过生态种植净化水质,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。

  “从雷锋当年开第一垄田,到现在发展生态农业,我们是在传承他的脚印,更是在延续他服务人民、扎根基层的精神力量。”程府迎感慨道。

(团山湖农场。)

  志愿服务——用“奉献友爱”织密基层治理网

  雷锋是中国志愿服务的先行者,团山湖村则是雷锋志愿服务的“发源地”。近年来,团山湖村坚持把学雷锋志愿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紧密融合,创新探索“以志愿服务为支点撬动千条治理线”的实践路径。

  全村已组建10支新时代文明实践“学雷锋”志愿服务队,注册志愿者300余人,年服务人次超过3500人。无论是节假日的“爱心周末班”,还是老人家门口的上门义诊、中医推拿服务,抑或亲情陪伴、节日慰问、健康宣教,雷锋志愿者的身影无处不在。

(学雷锋护滩净滩文明实践志愿活动。)

  为了让传承有保障,团山湖村村委还成立了“雷锋爱心基金会”,基金自设立以来累计募集善款近50万元,先后资助大学生超100人、帮扶困难群体近200人,成为村民生活中的“温情靠山”。

  “志愿服务不仅仅是一次帮助,更是一种引领。”村委成员丁俭介绍,如今,村里常态化开展“微心愿”志愿认领、困难帮扶、“最美”系列评选等活动,以志愿精神促进邻里互助、增强村民凝聚力,用实实在在的服务赢得民心、润物无声地提升乡风文明。

  移风易俗——让“雷锋精神”化风成俗、润物无声

  “80岁寿宴不摆酒席,我们送上红花和奖金。”去年6月,团山湖村代秀英老人用“家庭旅游”方式度过大寿,并收到了来自村红白理事会的一份特别奖励。这份奖励,正是村里推行“移风易俗”的生动缩影。

  团山湖村将移风易俗工作“单列成章”,写入《村规民约》和“文明三字经”,建立了“雷锋文明存折”积分制度,从整治婚丧陋习入手,引导村民“喜事新办、丧事简办、其他不办”。同时设立“红黑榜”,表扬先进、曝光反面案例,营造人人参与、人人监督、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围。

(送戏下乡活动中,志愿者给村民发放移风易俗宣传手册。)

  村里还成立了由党员、村干部和乡贤“五老”组成的红白理事会,在婚嫁事宜、丧葬风俗等方面提前介入、主动劝导,让文明新风“约”在规矩里、“融”在人情中、“暖”在百姓心。

  “雷锋精神告诉我们,生活朴素,精神高尚。移风易俗不是‘减面子’,而是‘加文明’。”在讲述中,村支两委成员言语中尽是坚定。

  文明浸润——雷锋文化涵养乡风文明新生态

  文明村镇的根,植于文化。团山湖村用一砖一瓦、一言一行,将雷锋精神深度嵌入村庄建设全过程。

  走进团山湖,“七问亭”里朗诵着雷锋《七问》诗句;“正兴文苑”中陈列着雷锋在村期间创作的16篇作品;“治沩展览馆”记录着雷锋与群众一道筑堤治水的奋斗故事;“燕来新风馆”则将党建、德治、法治有机融合,成为“村民小档案”撬动“大治理”的典范阵地。

(燕来新风馆。)

  全村每年组织“重走雷锋路”特色教育课程、雷锋故事理论宣讲500余场,受众超过2万人次。村里的青少年可以免费参加国学课、孝德教育,老年人也能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享受文化、健康、娱乐服务,实现了文明建设“从娃娃抓起”“从家门口落地”。

  “雷锋精神在我们这里不仅是一面旗帜,更是推动工作的抓手,是滋养乡风文明的沃土。”程府迎介绍。“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,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?”雷锋在团山湖写下的这一句,如今成为无数志愿者、村民、干部的座右铭。

(“书香望城·农家悦读”全民阅读系列活动暨“金种子·绿书签”共建共融行动。)

  春风拂过八曲河畔,水清岸绿、鱼翔浅底、稻田翻浪,漫步其间,乡村生活诗意盎然。这是如今团山湖村最常见的图景。

  近年来,团山湖村坚持“以水为媒、以绿为笔”,大力开展“水美湘村”建设,治理老八曲河、推进河道清淤、建成“百公桥”方便村民通行。通过推行垃圾分类、改水改厕、河道绿化、村道硬化等措施,全面提升村庄人居环境。“过去是泥巴路、水窝子,现在是沥青道、荷塘边。”年过七旬的老村民李湘枚感慨,“不仅环境变美了,心情也舒畅了。”

(风光秀美的团山湖。)

(奋斗者广场。团山湖村供图)

  从雷锋曾经参与治理水患、捐款买拖拉机,到今天“拾光农场”“水下森林”的产业兴起;从那一篇篇雷锋故事的传颂,到一个个“最美村民”的涌现;从雷锋精神的播种者,到如今文明乡村的耕耘者……团山湖村用60余年的传承与奋斗,回答了雷锋“七问”,也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答卷。

  这里,是雷锋精神的原点,也是雷锋精神的光源。在团山湖,雷锋一直未曾离开。